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展与发展趋势

党安荣,王丹,梁军,何建邦

(1.清华大学 建筑学院,北京 100084;2.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,北京 100007; 3.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,北京 100015;4.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,北京 100101)

论文来源:《地理信息世界》2015年04期

摘要:2008年以来,智慧城市从概念到实践,逐步成为中国城市信息化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题,全社会对智慧城市的认识正在深入。纵观近年来中国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,体现出五个方面的重要进展:分别是智慧城市学术研究成果、国家政策体系建设、基础设施体系建设、应用服务体系建设、…

关键词: 智慧城市,物联网,云计算,大数据,建设进展,发展趋势

1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展

2008年以来,围绕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,各界开展了智慧城市的本质内涵、框架体系及规范标准的研究,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,布置了各类智慧城市建设试点,开展了多种基础设施建设,探索了众多智慧应用体系,制定了相关实施保障体系,为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、取得了预期成效。

1.1 智慧城市的学术研究进展

1.1.1 智慧城市的本质内涵逐步清晰

李德仁等(2012)认为智慧城市是在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上,通过物联网将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进行有效融合,由云计算中心处理其中海量和复杂的计算,为城市管理和公众服务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[1]。宋刚和邬伦(2012)认为智慧城市更强调发挥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效能,更关注用户视角的服务设计和提供,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及市民参与、用户体验[2]。党安荣等(2014)认为智慧城市应该理解为在技术层面上的信息化、在应用层面上的智能化和在社会层面上的人本化[3]。2014年8月,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《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促进城市规划、建设、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。

1.1.2 智慧城市的体系结构逐步明确

党安荣(2012)及郭理桥(2014)等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框架体系,包括信息技术设施、数据基础设施、共享服务平台、智慧应用系统等[4-5]。仇保兴(2013)及郭理桥(2014)等构建了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,涵盖基础设施、共享平台、应用体系、保障体系等[5-6]。住建部所制定的《智慧城市(区、镇)试点指标体系(试行)》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、智慧建设与宜居、智慧管理与服务和智慧产业与经济等4类一级指标,11类二级指标和57类三级指标。与此同时,出版了一批智慧城市的学术著作(郭理桥,2014,2015)[5-7],不仅系统论述了智慧城市的理论、技术、方法,而且阐述了智慧城市与我国城镇化的关系,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宽带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、精细化方向(郭理桥,2015)[7]。

1.1.3 智慧城市的标准规范逐步确立

智慧城市标准规范的建设是重要进展之一。关欣等(2013)按照层次化和线性的标准体系结构将智慧城市的标准分为四类,即总体标准、基础标准、应用标准和安全标准[8];陆伟良等(2013)则将智慧城市的标准分为指导类标准、工具类标准、应用类标准等三类[9]。 2013年9月,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下发通知,将在南京等20座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。科技部和国家标准委将组织云计算、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网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与各试点城市对接,开展为期三年的试点示范工作;试点城市的成果将凝聚形成我国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体系,并向全国其他城市推广应用[10]。目前,已经从“引导性指标、技术标准规范、评价体系”等几个构建了国家级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体系(郭理桥, 2015)[7]。

1.2 国家政策体系的建设进展

1.2.1 颁布多项相关政策引导智慧城市有序建设

2010年以来,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,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予以引导,形成了有利于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环境。其中,最为重要的是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-2020年)》和《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。

2014年3月,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-2020年)》发布,对于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”提出统筹城市信息资源利用,推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,促进跨部门、跨行业、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,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,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、基础设施智能化、公共服务便捷化、产业发展现代化、社会治理精细化;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。

2014年8月,国家发改委、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《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指出到2020年,中国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,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,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,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、创新社会管理、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;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,城市管理精细化,生活环境宜居化,基础设施智能化,网络安全长效化。

1.2.2 开展多种类型试点探索智慧城市建设之路

科技部于2010年率先启动了智慧城市立项工作,并将武汉和深圳作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。其中,武汉智慧城市建设计划用3~5年时间,实施八项智慧应用体系,发展七个支撑性智慧产业。八项智慧应用体系包括 “智慧低碳环保经济体系、智慧城市管理体系、智慧交通体系、智慧环境监控体系、智慧生活服务体系、智慧文化教育体系”等。

2012年12月,住建部发布了《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》和《国家智慧城市(区、镇)试点指标体系(试行)》,启动了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。试点范围包括城市、区和镇,形成智慧城市、智慧城区和智慧城镇三种类型的示范。为此,住建部成立了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,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工作;并组建了国家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,负责试点评审、智慧城市创建的技术指导和验收评定工作。2013年以来,已经先后公布三批277个试点城市(区、县、镇)和41个专项试点。

1.3 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进展

1.3.1 宽带网络及无线通讯发展为智慧城市奠定基础

2013年8月,国务院印发《“宽带中国”战略及实施方案》,确立了分别到2015年和2020年的发展目标,